生物医药发展现状和方向
主要表现在高知识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方面。 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是多学 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以基因工程药 物为例,上技术涉及到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 测序;基因的克隆、导入;工程菌的培养及筛选; 下技术涉及到目标蛋白的纯化及工艺放大,产品 质量的检测及保证等。
生物制药投入巨大,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通常,一个新药的 开发生产,55%用于研发,10%用于销售,19% 用于生产,16%用于其它。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 开发费用平均需要1-3亿美元,并随新药开发难度 的增加而增加。
生物药品从开始研制到蕞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 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 试验阶段 (I、II、III期)、规模化生产阶段、市 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每个环节的严格复杂的药 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培养较难。所以 开发一种新药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 10-12年的时间。
产品开发风险:从全球制药产业来看,新药研发的支出越 来越多,复杂性越来越大,风险性也越来越大。据估计, 在5000个化合物中,只有1个成为药品到达了蕞终使用者, 而又只有30%的药品能够取得收回研发支出的商业上的成 功。在那些失败的项目中,毁灭性的打击通常发生在大量 时间和金钱已经投入的研发后期,即临床试验期。对于缺 乏资源的我国生物制药企业来说,这无疑是致的威胁。
市场竞争风险:“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 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 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则全盘落空。 同时,产品的销售还面临严峻的营销竞争风险。
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 品一般上市后 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 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 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初 才开始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但在国家产业政策 (特别是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的大力支持下,使这一 领域发展迅速,逐步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产品从无 到有,基本上做到了国外有的我们也有,目前已有15种基 因工程药物和若干种疫苗批准上市,另有十几种基因工程 药物正在进行临床验证,还在研制中的约有数十种。
国产基因工程药物的不断开发生产和上市,打破了国外生 物制品长期垄断中国临床用药的局面。目前,国产干扰素 α的销售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进口产品。我国首创的一 种新型重组人γ干扰素并已具备向国外转让技术和承包工 程的能力,新一代干扰素正在研制之中。
随着国产生物药品的陆续上市,国内生物制药企业不仅在 基础设备,特别在上游、中试方面与国外差距缩小,涌现 出大批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全国约有80多家基因工程产 品开发研究单位。通过从上游、中试、正试生产过程的大 量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一大批从事生物 技术的骨干,为我国21世纪生物技术领域发展,参与国际 竞争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引导社会资源集中投向重点 地区,促进各地方形成具有特色的生物产业,“十一五” 期间,国家发改委分别建设了四批共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 地,即首批(2019年):石家庄、长春、深圳;第二批 (2019年):长沙、广州、上海、北京;第三批(2019 年):青岛、武汉、成都、昆明、重庆;第四批(2019 年):哈尔滨、德州、泰州、郑州、通化、南宁、西安、 天津、南昌、杭州。至此,全国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3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以及 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的空间布 局。
我国政府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很早(80年代初)就为发展以生 物技术为主体的医药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将其作为高 新技术中的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在我国的“七五”、 “八五”、“九五”计划中都将生物医药产业放在一个非 常重要的位置上。国家通过各种基金(如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科学家基金等等)来直接或间接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 的研究与开发。另外还通过各种全国性的攻关计划,(如 “八六三”、“火炬计划”等)更加突出地支持了一些重 要的生物医药项目。其中,有白介素-2和干扰素的研制与 开发。国家为了有计划地集中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在 一些具有很高研究与开发水平的单位建立起国家级的实验 室和研究中心,如新药筛选中心、GLP安全评价中心、 GCP临床研究中心等。在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的地区 建立国家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如上海浦东生物医药开 发基地、广东中山健康产业基地。
生物制药产销快速增长 2019 年,全国生物制药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340 亿元, 同 比增长25.5%,比高技术产业增速高5 个百分点。 生物产业基地快速发展, 呈现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 2019 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共认定了22 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同时大力支持基地公共服务条件建设,增强基地集聚能力, 推进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以上海为例, 已经形成以 张江国家基地为核心,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 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模块组成的良好的创新 创业氛围。
随着跨国公司生物制药研发外包向我国转移,生物服务业高 速增长。近年来,跨国企业为了降低研发成本,向低成本市 场转移研发环节,包括新药产品开发、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 验、数据管理、新药申请等技术服务,几乎涵盖了新药研发 的整个过程。根据权威机构IMS 数据,目前全球生物制药研 发外包的市场总值约200 亿美元,并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 预计到2019 年将达到360 亿美元的规模。
©2022Baidu由百度智能云提供计算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由广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