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广州文化产业园区品牌
文化产业是21世纪蕞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与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四五”规划提出让“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是当前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提高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蓝皮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8年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69.69亿元,整体发展态势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逐渐成为广州的支柱性产业和经济新增长极,在“十四五”期间会进一步增强,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和空间载体,是文化产业集聚化发展的产物。《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目前广州已建成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约222个,其中包括1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0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20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然而,广州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还存在多重瓶颈,如重复建设、品牌效应不明显等,制约着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要重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推动广州文化产业园区发展。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中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内涵决定了文化产业既是产业形态,又具有文化属性,是以产业方式创新文化内容。从经济维度理解,文化产业是与商品化高度结合的产业;从文化维度解读,这一产业的本质在于其文化内核,围绕无形的文化衍生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文化产业的经济和文化属性,使文化产业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并在提高国家文化自信,发展与传承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能有所作为。在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将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已是文化产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利用好宝贵的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样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发展广州文化产业园区,要立足地方文化特色,重点打造三种园区品牌。
一是构建文化街区品牌。践行“城市·文化·生活”理念,构建展示岭南特色文化的城市文化街区品牌。以历史街区为依托建设文化街区,已得到社会一定的认可,并成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城市文化街区要融入市民生活,成为市民的休闲娱乐中心、游客的文化体验中心和城市产业升级的创意驱动中心。它以文化为底蕴、以街区为依托、以创意为引领、以市民生活为根基,融于城市,表达城市,成为城市名片的一部分。它既能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又能在传承与保护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拥有丰富的街区资源,如北京路、恩宁路、新河浦、沙面等著名历史街区,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北京路文化街区重点突出老广州传统文化特色;恩宁路文化街区重点突出老西关文化特色,串联上下九、恩宁路、荔枝湾、泮塘五约等街区;新河浦文化街区重点突出老东山以及革命文化特色;沙面文化街区重点突出广州的中西合璧特色。
二是构建主题文化园区品牌。践行“符号·意义·阐释”理念,构建展示广州城市名片与岭南文化的主题文化园区品牌。主题文化园区品牌是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资源项目的成功开发所形成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它们依托地方优势,以古代文化为依托,通过文化产业园区的载体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还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建设。而广州的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及动漫文化等都是建立主题园区的有利资源。
三是构建文商旅融合型名村名镇品牌。践行“文化+”理念,构建以近郊农村与文旅乡镇为基础的文商旅融合型名村名镇品牌。文商旅融合型名村名镇是依托传统古镇古村落,以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方式,把传统村镇打造成集文化、商业、旅游、住宿等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体,是一种文化产业园区新形态。它的底色是传统古镇古村落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经由文化产业的运作经营,通过旅游、商业、产业等方式发展传统村镇与传统文化,促进文化推陈出新,提高古村古镇的知名度与辨识度。广州拥有丰富的岭南古村古镇资源,如沙湾古镇、小洲古村等,它们有望被打造成为广州的新名片。
品牌化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城市的重要名片,在传承传统文化、彰显城市地方特色及老城市升级改造重焕活力中成为重要载体和推手,符合国家发展旧城改造的政策导向。
首先,要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品牌讲好中国故事。构建的文化街区、主题园区、名村名镇品牌,使城市中那些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工业遗产、特色建筑、旧民居、旧厂房、古村落等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再开发,有助于挖掘城市历史及物质层面的文化内涵。通过讲述城市故事,彰显广州城市特色。例如,以“艺术+科技”的旅游演艺方式,在主题园区中加入诸如《印象·刘三姐》大型剧目,传播地方文化,推动旅游发展。又如,在文化街区及名村名镇品牌里,以演艺IP为基础,构建“一剧、一展、一人、一产品”的全新展演方式。“一剧”,即一个主题剧,如一个非遗主题剧、粤剧;“一展”,即每个主题剧带一个主题作品展,如营造沉浸式观影体验;“一人”,即每个主题演出带出一位传承人与游客互动;“一产品”,即每个主题演出都可以研发文创产品、绘本、动画等一系列文化产品,打造具有生命力的非遗文化IP。
其次,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实现融合发展,催生出众多业态,如智慧旅游、文艺展演、夜间文旅,也催生出许多年轻且有活力的新业态,如电竞俱乐部、电竞赛事等。这些“文化+”方式的融合模式,在推动就业、提升产业价值、激发消费意愿、挖掘产业潜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姓名:臧艳雨工作单位: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考古学】以月相纪日法解开西周王年历日难题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4期目录
“大变局下的文明:历史与未来”对话会在京举行
《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出版座谈会在武汉大学举行
【新闻传播学】推动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
【新闻传播学】提升对外文化传播的质量与层次
版权声明:本文由广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