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产业园区异军突起
产业园区担负着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及升级的重要使命。在新经济形势下,产业园区蓬勃发展,但同时部分园区由于产业链低端、同质化等问题面临淘汰。打造差异化、提升造血能力是目前产业园区共同探索的出路。海珠区产业园近年发展迅速,高产出效益以及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在广州产业园区发展中异军突起。海珠区现有产业园超15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3000家,集中分布于地铁8号线及广州大道沿线两侧,基本为旧厂房升级改造而成的特色创意园区。
产业园是广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之一,每年为全市GDP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广州在促进产业发展上,近年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包括《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价值创新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及《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试点行动方案》等。广州产业园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布局已呈现由点到面、由分散到集中的态势。根据《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2018年版)》显示,市内已布局产业园区107个,主要以集群形式集中在广州南部和中部地区。
根据《海珠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5年)》数据显示,到2025年,海珠区将以琶洲为动力源,以“平台+生态+文化”为特色,推动人才、资本、企业等高端资源加速集聚,促进存量空间高效化、复合化打造,基本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打造生态型现代化中心城区。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占GDP的比重超过15%,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800家以上。
而地均产值位列第二、第三的分别是天河区及越秀区。天河区的产业园区主要有天河智慧城园区、天河智谷以及广州总部金融科技创新集聚园区,利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电子商务等主导产业带来产值增长。越秀区的产业园区主要以黄花岗科技园园区、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以及国家商标品牌创新产业(广州)基地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园区组成,主导产业为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商贸和知识经济。
目前,海珠区规划中也同时明确了“一区、一谷、一湾、一带”的创新布局,以营造产业创新生态与推动产城融合为导向,重点打造四大功能片区,进一步细化产业布局导向,推动海珠各片区、各街道产业空间高效有序开发。
“一区”即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定位于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琶洲改革试验区,琶洲重点打造以“互联网+”为特色的数字化、平台化、赋能型的全球创新共享生态;“一谷”是中大国际创新谷,重点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知识转化枢纽,打造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平台;“一湾”是海珠创新湾,具有优质的黄金滨水岸线资源,将打造成为高端商务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产性服务枢纽;“一带”是新滘路-海珠湖创新带,将打造为广州创新总部经济核心区与都市文旅体验功能区。四大功能分区产业导向细致化,积极探索、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新动能,助力海珠区产业发展创新提速。
2009年开始,在政府“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和“微改造”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充分运用工业厂房层高高、面积大的特质,海珠区大批国有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厂房及仓库被改造成为创新园区。通过对旧空间的利用再造,给有活力、有特色、创新性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推动城市的发展新活力,促进海珠“逆生长”。一时间,区域产业园区格局被全面打开。据合富研究院、合富辉煌商业地产不完全统计,海珠区现有产业园超15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3000家,集中分布于地铁8号线及广州大道沿线两侧,基本为旧厂房升级改造而成的特色创意园区。
海珠区产业园区近年发展迅猛,在区域产业规划利好及政策扶持下,产业园发展更注重自身产业定位及发挥资源优势,过程中不断完善项目软硬件配套服务,建立产业聚集的招商理念,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广州产业园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以适应市场变化。看产业园,必须带着长远发展的理念,不急于求成,走创新型、集聚型的模式,才能成功,才能可持续发展。
乐天智谷是广州市攻城拔寨重点项目、2019年广州市提质增效试点园区、广州市中小企业服务站。项目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科韵南路与新滘东路交界处,区域所在是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琶洲高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的支点。
园区以人工智能、5G技术、数字经济、物联网为主导产业,为入园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创新孵化服务和资源协同对接服务,并促进相关产业的资源共享、共融、互生。
“粤港澳青创湾”创新创业基地(以下简称:青创湾基地)于2018年9月开始在海珠区委统战部、区科工商信局的指导下筹建,由澳门青年领袖周王安先生发起,整合广州、深圳及港澳台地区30多个社团与港澳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建立战略合作及密切协作关系,汇聚了包含宏观经济政策、科技创新服务、智能科技产业、新商业社群运营的各领域的核心优势资源。
版权声明:本文由广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